为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更好地推动国粹校园文化的传承,促进学校戏曲教育全面发展,北京市丰台区西罗园第五小学将开展以戏曲名家“杨少彭传戏工作室”为学生戏曲特色发展的教育基地,并于2020至2021第二学期学生课后京剧社团中进行内容的实施。
北京市丰台区西罗园第五小学
10月29日下午,在北京市丰台区西罗园第五小学“杨少彭传戏工作室第一课”活动中,学生演唱京剧《淮河营》选段。在京剧老师的示范、引领下,不少学生模仿起京剧动作和礼仪,一把一式,像模像样。
据记者了解,西罗园第五小学自2008年开展“京剧进校园”试点工作。2014年至2019年学校成为丰台区北京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程的一员。学校6年高参小项目都是由北京京剧院支持执行,一起合作开展的戏曲艺术教育。
西罗园第五小学德育主任于颖老师表示,“这些年京剧院及中国戏曲学院为高参小京剧项目所研发的成熟京剧教学体系中学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2014年9月3日学校一年级学生正式开始京剧课的学习,孩子们在专业老师的引导下走进了戏曲殿堂,在学习戏曲知识后了解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所饰演的人物特点,并通过一幕幕剧目背后的故事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的权视。深刻的识认到了何为国粹,为什么京剧是国粹,有是怎样的博大精深。”
杨少彭为活动致辞
在实践中发掘戏曲乐趣
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方式尤为重要,在活动过程中要减少刻板说教,让学生全身心浸染到艺术氛围中,这样效果会更好。为此,2018年开始在校长的带领下秉承西罗园五小的办学理念与戏曲教育的特色发展在原有京剧院高参小项目的基础上,为了充分给五小孩子们搭建戏曲教育的平台,与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成立戏曲教学实践基地校,丰富学校在民乐团、舞蹈团等学生艺术类社团戏曲元素创编为戏曲教育多元化发展打下基础。
京剧社团每年在“国戏杯”、“艺术节”等比赛中均收获了可喜的成绩:如2016年学校被评为丰台区中小学戏曲教育特色校、2017年荣获第八届“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北京地区(戏曲表演类)优秀组织奖,2018年学校京剧社团学生荣获第九届“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北京地区(戏曲表演类)个人项目一等奖,多名学生在市区艺术节戏曲比赛中荣获一、二等奖,并诞生了一位位“戏曲小梅花”如邓鸣璐、张苡端等同学。
杨少彭为学生讲解京剧
成立名家工作室 促进戏曲教育可持续发展
为更好地推动国粹校园文化的传承,促进学校戏曲教育全面发展,北京市丰台区西罗园第五小学开展以戏曲名家“杨少彭传戏工作室”为学生戏曲特色发展的教育基地。谈到建立工作室的初衷,于颖老师说:“能够通过成立京剧名家传戏工作室这样的形式,促进戏曲教育基地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戏曲名家引进更好更适合孩子的戏曲教育资源,在专业从业人员与专家的指导和引领中,开设丰富立体的戏曲艺术课程、组织学生观摩体验戏曲艺术演出,例如这学期我们的京剧团孩子们就是准备排演新编的京剧版《愚公移山》,这出戏之前也是杨少彭先生刚刚在长安大戏院演出过的也组织学生和教师去观摩,这样学生们在排练的过程中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就是这样的资源是不可多得的也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我们成立工作室的初衷。”